diff --git "a/\345\210\230\347\225\231/20240325-\350\256\241\347\256\227\346\234\272\344\275\234\344\270\232.md.md" "b/\345\210\230\347\225\231/20240325-\350\256\241\347\256\227\346\234\272\344\275\234\344\270\232.md.md"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..95364ccd8dafc7b8d7e221a159c4a227cfd07755 --- /dev/null +++ "b/\345\210\230\347\225\231/20240325-\350\256\241\347\256\227\346\234\272\344\275\234\344\270\232.md.md" @@ -0,0 +1,15 @@ +操作系统的备份和还原 +(机房)通过还原卡的方式,记录当前操作系统状态,每次重启都是保留当前状态 + +1.硬件还原卡 +2.软件还原卡 冰点还原 +将当前系统状态,保存到文件,需要的时候可以还原 + +会产生备份文件 + +文件操作方式以读取为例 + +文件读取具有独占式、共享式(以进程来说) +PE工具 + +优启通(启动盘制作工具) \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--git "a/\345\210\230\347\225\231/20240327-\350\256\241\347\256\227\346\234\272\344\275\234\344\270\232.md.md" "b/\345\210\230\347\225\231/20240327-\350\256\241\347\256\227\346\234\272\344\275\234\344\270\232.md.md"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..5eed5c3e336842689c8d6e42f073a00a40b0c877 --- /dev/null +++ "b/\345\210\230\347\225\231/20240327-\350\256\241\347\256\227\346\234\272\344\275\234\344\270\232.md.md" @@ -0,0 +1,34 @@ +GHOST备份 +1.特点 +有了GHOST,就可以把您的系统备份成一个文件,当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,可以再用文件将系统恢复回来,省去了重做系统的麻烦。 + +另外,还可以把整个硬盘备份到另一个存储设备上,防止硬盘数据丢失造成的损失。 + +与一般的备份和恢复工具不同,GHOST软件备份和恢复是按照硬盘上的簇进行的,这意味恢复时原来分区会完全被覆盖,已恢复的文件与原硬盘上的文件地址不变。 + +而有些备份和恢复工具只起到备份文件内容的作用,不涉及到物理地址,很有可能导致系统文件的不完整,使受破坏系统不能达到系统原有的状况。 + +2.优点 +GHOST相对于一般的备份和恢复工具来说,有着绝对的优势,能使受到破坏的系统完全恢复,并能一步到位。 + +其次,GHOST的优势在于备份和恢复时无需值守,操作者可离开等待一段时间,系统自行完成所有的备份或恢复操作。这对于小白操作者来说十分方便;对于电脑维修人员来说,也节省了很多时间。 + +说了这么多,实际操作时该怎么做呢?这里附上一份详细的使用指南,请朋友们谨慎操作。 + +3.Windows操作系统备份 +3.1 进入GHOST模式 +假设,GHOST程序已预先放在E盘的GHOST目录下。重启选择进入DOS系统,转到备份盘(输入命令 “E:”按回车),进入备份目录(输入命令“CD GHOST”按回车),运行GHOST程序(输入命令“GHOST”按回车)即可启动GHOST程序,OK按回车后按光标键,依次选择“Local(本地)→Partition(分区)→To Image(生成镜像文件)”项,从上往下数的选择顺序是1→2→2。 + +在主菜单中,有以下几项需要解释一下: + +“Local”:本地操作,对本地计算机上的硬盘进行操作。 + +“Peer to peer”:通过点对点模式对网络计算机上的硬盘进行操作。 + +“GHOSTCast”:通过单播/多播或者广播方式对网络计算机上的硬盘进行操作。 + +“Option”:是使用GHOST 时的一些选项,一般使用默认设置即可。 + +“Help”:帮助。 + +“Quit”:退出。 \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 diff --git "a/\345\210\230\347\225\231/20240328-\350\256\241\347\256\227\346\234\272\344\275\234\344\270\232.md.md" "b/\345\210\230\347\225\231/20240328-\350\256\241\347\256\227\346\234\272\344\275\234\344\270\232.md.md" new file mode 100644 index 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..71978027b1ebfa097cd8e3594f201f943cd9f0bd --- /dev/null +++ "b/\345\210\230\347\225\231/20240328-\350\256\241\347\256\227\346\234\272\344\275\234\344\270\232.md.md" @@ -0,0 +1,16 @@ +系统封装技术的由来? +系统封装技术(Sysprep)是微软官方技术,并非第三方的凭空创造。NT6代系统中,微软将 sysprep.exe 工具放置于 系统盘:\Windows\System32\sysprep\sysprep.exe,成为了重要的系统自带工具之一。而像 [Easy Sysprep v5](https://www.itsk.com/redirect.php?id=easysysprep) 这类国内常见的系统封装辅助工具,则是以微软封装工具为核心所做的拓展。 + +封装的系统稳定吗? +我曾在不同的时期看到不同代的技术员在反复提这个问题。首先你不要怀疑封装技术的稳定性,封装是微软官方技术之一。那么为什么会有不稳定的状况?这是因为我们在封装系统时向系统添加了各种内容,同时也受制于制作者本身的技术能力。所以你要问封装技术稳定吗,稳定(除非印度人瞎**改);而如果要问封装出来的系统稳定吗,这个就得看添加/修改/删除了什么以及制作者功底了。 + +系统封装兼容性的发展 +最早期的系统封装只能用于同系统配置的计算机,例如NT5代系统(2K/XP等),NT5没有通用的硬件抽象层(HAL)、没有通用的AHCI驱动、不会自动处理驱动,通用性较差,在诸多前辈的努力下才达成了通用性。而NT6代(Vista/7/8/10等)系统则拥有通用的HAL、通用的AHCI/USB3/NVME驱动、会自动处理源计算机驱动,并可以通过DISM达成离线打补丁、添加驱动、增删组件等一系列操作,进一步降低了封装难度并显著提高了系统部署的通用性。 + +系统封装与系统映像有什么区别? +系统封装是将系统重置为准备状态的过程,系统映像是将系统打包成映像文件的过程,虽然一先一后但并没有绝对关联。例如点了份外卖,制作饭菜=系统封装、打包外卖=制作映像、外卖小哥=映像恢复工具、吃饭=系统部署,外卖打包方法和派送速度会影响用户体验,但毕竟与厨子炒菜有本质区别。所以封装的本质是系统重置,而制作系统映像是个打包过程,请不要再将制作映像理解为封装了。很多老手经常说“封装成映像”,意思是说“封装系统并制作为映像”,新手不要混淆为封装即制作映像。 + +系统封装部署与系统克隆的区别 +系统封装是将使用状态的系统重置为准备状态,而后通过部署安装到目标计算机中并进入使用状态。(微软官方技术) +系统克隆是将使用状态的系统直接克隆到其他计算机上。(第三方技术,微软官方对此不推荐) +两者都会处理系统驱动,封装由微软技术解决,克隆由操作者解决。然而手动卸载驱动无法达成微软方式的精准,好在系统本身并不是精密构造,对于问题的兼容性是极高的(至少印度人开发之前是这样的)。相对来说系统克隆可以保全系统中的所有设置项目,实装速度略优于封装部署,但兼容性更依赖操作者能力,且SID等问题难于解决。系统封装部署有完善的官方技术文档支持,而系统部署实际就是一个最小化的系统全新安装过程,兼容性较好,但由于系统被初始化等原因,并非所有系统配置均会被记录。 \ No newline at end of file